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於承惠為什麽是劍聖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於承惠為什麽是劍聖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33年前的武俠片,《少林寺》後又一功夫片巔峰,主演為何號稱劍聖?
1980年初,香港中原電影公司奔赴內地開拍《少林寺》,影片在當時得到了內地的大力支持,得以從全國武術隊海選職業武術冠軍出演電影,其中有:蟬聯五屆全國武術冠軍的李連傑、醉劍高手於承惠、螳螂拳王於海、鷹爪拳高手計春華等無數高手。
聲勢浩大的《少林寺》於兩年後上映,後來的事不必再多說,影片在當時萬人空巷,成功開啟了內地的武打片熱潮,各大製片廠爭相拍攝武打片和功夫片,以至於那一時期還誕生了一種專門的影視明星:
顧名思義,這些演員除了是銀幕明星外,還是有多年武術素養的武林高手。其中最為代表的就是《少林寺》捧紅的
,同時期的還有
趙長軍、徐向東、範冬雨、王群、邱建國
等等,他們各個身手不凡,在內地銀幕上打出了一片天。
在之前的八十年代功夫片回顧係列中,迷影君已經分別回顧了這些武打演員的經典代表作,這一期我們再來說一位八十年代的影武雙星,人稱「雙手劍聖」的
他因出演《少林寺》中的大反派王仁則一角而成名,他當時是寧夏武術隊教練,是一位劍術高手,憑借一套醉劍而多次獲得武術冠軍之名,在長期的練武中,領悟並完成了雙手劍“螳螂穿林”的構思,並創出螳螂劍法。
《少林寺》之後,出品方銀都影業和片中的演員都簽了多年的合約,專門在內地拍攝同類型的武打功夫片,於承惠也因此和李連傑繼續合作了《少林小子》和《南北少林》兩部電影。
到了1987年,《少林寺》導演張鑫炎構思了一部武俠片,決定讓一直以反派配角出演的於承惠“改邪歸正”飾演主角。當時於承惠已經48歲,投資方本來不同意讓他主演,害怕票房不好,但張鑫炎力排眾議,想把他的劍術風采,用一部電影給記錄下來。
影片上映之後果然大獲成功,發行拷貝數達450個,名列
1988年國產票房冠軍
被遺忘的國產類型片
」,讓我們來重溫一部37年前的經典武打片——
《黃河大俠》
影片上映於1988年,由中原影業與西影廠聯合拍攝。
導演張鑫炎在《少林寺》之後,又執導了《少林小子》,接連兩部少林電影的大賣,導致當時的跟風之作雲集,各種少林武打片良莠不齊,因而導致少林武打片隻維持了四五年就消退。
有感於少林題材的熱度減退,張鑫炎遂決定推陳出新,開拍《黃河大俠》。
影片的另一位導演是西影廠的老導演
,他的作品履曆相當豐富。1986年,他自編自導了根據馮驥才小說改編的古裝傳奇電影《神鞭》大獲成功,而對於年輕觀眾來說,較為熟悉的則是張子恩導演拍攝的一係列古裝劇,比如《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上錯花轎嫁對郎》等等,這些劇集早已成為一代觀眾心中的童年神劇。
影片的幕後班底幾乎都是《少林寺》的原班人馬,除了主演於承惠外,還有
“禿鷹”計春華、於海、孫建魁
等武術高手,以及出演過《南北少林》的鬼腳七
等,都在片中有亮相。
至於主演之一的
,本是舞蹈演員出身,曾是張鑫炎導演欽定的李連傑接班人。《黃河大俠》中江湖藝人車天一角,原本是打算由李連傑出演,但此時李連傑已經因《少林寺》紅遍大江南北,片約不斷,根本無暇出演。不得已,張鑫炎隻得另選主角。
恰好當時李連傑和前妻黃秋燕去深圳發展,創辦了一家武術文化公司,組織了一台名叫「神州武魂」的武術團體表演。淳於珊珊正是這場歌舞表演的演員之一,俊朗的外形加上紮實的舞蹈功底,被導演張鑫炎選中,出演電影《黃河大俠》,隨即一躍成名進入影視圈。
再說故事,影片發生在晚唐末年藩王割據的亂世當中。
當時,朝廷昏聵,無力管轄各地藩鎮,而在西北黃河流域,則有
段王、柳王、李王
等三股勢力盤踞在此,三王之間互相攻伐,都欲消滅其他兩方勢力而獨霸天下,導致當地戰火連年、民不聊生。
這年冬天,段王府被敵對的柳王大軍所攻陷,段王大軍不敵,於是棄府而逃,柳王率領人馬在後麵緊追不舍,雙方一路廝殺至冰封的黃河邊上。渾身是傷的段王眼瞅就要命不久矣,關鍵時刻,居然被一神秘劍術高手所救。
這名高手雙手持劍,劍法高深,與柳王廝殺在一起,憑借著高明的劍法,將柳王擊退。得救的段王對這名拔劍相助的高手表示感謝,並詢問大俠姓名,有心收為己用。然而大俠從來都是高冷的,對方戴上鬥笠轉身上馬瀟灑離去。
這名劍術超凡的大俠便是男主角
,他自幼苦練劍術,為求武道突破,因而進山練劍多年,如今小有所成才出山。正欲回家看望分別日久的妻兒,沒想到路見不平因而出劍相助,但他不願意卷入這些政治廝殺當中,所以救人之後便獨自離去。
馬義仗劍救人的一幕,被隔岸觀火的李王所見,由此頓生禍心。另一邊,柳王敗在馬義手下,這讓心腸狠毒地矢誌報複,於是率兵血洗馬義的家鄉,馬義的妻女也慘死柳王刀下,血海深仇由此結下。
馬義雖然劍術高強,但終究人力有限,無法挽救妻女的性命。自從家人慘死之後,馬義整日借酒消愁,活在痛苦悲傷之中,流連於集市上的酒肆之中。
這日馬義正在借酒消愁,卻意外偶遇了以耍花鼓為生的江湖藝人
。他見馬義武藝高強,便百般討好於他,並利用馬義的“醉劍”設場賣藝,所到之處倍受觀眾喝彩,二人逐漸成為行走江湖的搭檔。
但兩人如此高調地行走於鬧市之中,自然引來仇家注意。
野心勃勃的李王覬覦馬義的蓋世武功,派人遊說不成,便暗中設計,在酒水中混入毒藥將馬義雙眼致殘。馬義誤認為自己中毒是車天在酒水中做了手腳,眼盲之下失去理智,追殺車天到黃河灘頭。
馬義因為毒發昏迷,最終失足墜入滾滾黃河水中,幸虧車天拚死相救,兩人這才化敵為友。恰在此時,當初被馬義救過一命的段王派兵迎馬義入府,車天也一同前往,將其奉為座上賓。
段王見馬義失明大感意外,可馬義卻說自己雖然現在無法看見,但絲毫不影響劍法,於是讓車天身上掛滿蠟燭,關上房中門窗之後,在黑暗中用劍擊中車天身上的蠟燭,段王這才相信,馬義雖盲但劍法依然神奇出眾。
段王有心招攬馬義,於是便以“恩公”相待馬義二人,賞賜了不少金銀婢女,並委以重任,讓其成為自己的貼身侍衛。之後,段王帶著馬義去廟中祭祀,卻遭遇刺客暗殺,幸得馬義出手,最終殺死了幾名刺客。
刺客招供是柳王指使,馬義有感於段王的恩情,再加上自己妻女死於柳王之手,於是決定出手除掉柳王。隨後決定帶著車天一起,來到柳王城下遞交戰書,新仇舊恨的雙方約定決一死戰。
柳王心胸狹窄,他不願意放馬義離開,決定趁機除掉眼盲的馬義,於是在城內展開廝殺。幸好車天隨身帶著鞭炮,靠著製造混亂,才得以成功逃出城池,雙方幾番血戰,柳王終於死在馬義手下。
段王少了一個政敵,於是賞賜給馬義一座劍道館,馬義遂決定廣收弟子,傳授劍技。到了劍道館開業那天,有位鬥雞眼青年對馬義這位盲人劍術大師表示不服氣,於是上台比武,被馬義教訓了一番最終心服口服,馬義因此成為聞名當地的劍術大師。
一日,馬義外出的時候,遭遇一夥蒙麵強盜圍攻一年輕女子。馬義想起妻女被殺的慘劇,於是憤而出手相助,最終救下這名女子,將其帶回劍道館暫住。女子有感於馬義的正氣真誠,遂告訴了其身份,竟然是李王之女
,兩人逐漸產生好感。
之後,馬義決定護送真真回李王所在藩鎮,段王得知此事後表示想讓馬義以護送李王之女的機會,借機與李王修複關係,恢複黃河兩岸的和平,馬義深感段王大義,於是答應下來。
然而當馬義帶著隊伍來到李王城下,李王打開轎子一看,赫然發現裏麵居然隻有一具女屍,看衣著正是真真的樣子。李王認為段王害死了自己的女兒,於是怪罪馬義,命令手下追捕馬義,雙方展開廝殺。
馬義奮起反抗,與李王搏殺在一起,但因為李王招招致命,馬義為自保於是出手殺死李王,沒想到恰好被隨後趕到了真真看到這一幕。原來,這一切都是腹黑陰狠的段王的陰謀!
段王表麵上裝作憂國憂民、假仁假義,實則野心勃勃,想要一統黃河兩岸。他知道馬義為人忠義,於是故意裝作大義凜然的樣子來招攬馬義,讓其為自己所用。之後又利用假屍冒充真真,借此激怒李王,最終借助馬義之手再除掉李王,如此自己就可以獨霸天下。
馬義見到趕來的真真,愧疚之下於是放棄抵抗,最終被段王帶兵所抓。段王趁機翻臉,將所有罪名推給馬義和車天兩人,還假仁假義地將兩人交給真真處置。卻沒想到,真真曾經目睹過馬義出手救人,深信他不可能做出此事,於是將兩人鬆綁放走。
沒想到,段王卻不願意放過馬義。關鍵時刻,真真為了掩護馬義逃走,被段王一箭射死,車天也在突圍中傷重而死。逃亡的馬義來到了附近城外的妙法寺,被寺院主持所救,躲過段王的追捕,並將他的眼睛給治好。
段王見心腹大患已除,便撕下了偽裝,準備君臨天下。馬義豈容奸人得逞,遂發動自己的弟子,在他到寺院還願的時候設伏襲擊,將其困在寺院內。
雙方展開混戰,最終馬義與段王在黃河岸邊展開決戰。生死一線間,馬義一劍誅殺了段王。至此馬義心願已了,於是想要皈依佛門,可主持大師卻告訴他:
人間多殺戮,還需劍客平
至此以後,馬義單騎持劍,遠走江湖行俠仗義,有了黃河大俠之名。
這部影片原名叫做
,但因為太像日本的《座頭市》係列,而在拍攝中途改名為《黃河大俠》,影片全程在西北黃河流域實景拍攝,因為得到了西影廠的大力支持,片中出現了當時國產片中少見的古裝戰爭場麵,開場兩軍交鋒的場麵在那個沒有特效的年代裏相當震撼。
作為一部武俠片,影片與之後的《雙旗鎮刀客》一樣,有很濃鬱的西部片色彩。導演將故事放置在西北黃河戈壁當中,西北高原漫漫黃沙地可以帶給影片宏闊氣勢,也為影片中江湖仇殺和陰謀鬥爭的底色增添了一股悲涼厚重的的意境。
不同於《少林寺》那樣的功夫小子喜劇,《黃河大俠》的整體故事氛圍和格局要更大更嚴肅。
影片的情節不再是單純的報仇學武,而是融入了家國情仇、救國救民、殺富濟貧、除霸安良的大義,讓影片在刀光劍影的武打動作元素之外,又多了一層寓教於樂的思想性
這一點從片尾曲就能看出來,歌詞寫得慷慨激昂,悲涼憂憤,充滿了家國情懷:
歸田園,百姓苦呻吟,
望大地,遊子驚心魂。
滿目焦土不忍望,大河兩岸起煙塵。
一腔熱血灑天涯,三尺龍泉恨不平,
人間多少辛酸事,何時才能得安寧!
《黃河大俠》的成功除了它的思想性與製作水平,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那就是影片中精彩的武打場麵和動作設計。與張鑫炎以往的作品不同,本片當中的武打場麵更突出實戰的效果與傳統武術的風格,雖不乏高難花巧,卻更多質樸沉實。
而主宰了這一切的是主演於承惠獨有的劍術功夫,他本人既是主演,也是本片的劍術指導,因而在片中得以完美展現了他飄逸瀟灑的神奇劍術。至於角色方麵,主角馬義的形象幾乎是為於承惠量身打造,他長劍鬥笠的造型與堅毅冷峻的麵容,很符合那種小說中的遊俠形象。
此後的幾十年裏,於承惠參與創作和出演了很多武打影視劇,而在其中多以絕代宗師世外高人形象出現,《笑傲江湖》中風清揚,《神雕俠侶》中的黃老邪和《七劍下天山》中的傅青主等,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武林宗師。
2015年7月4日,於承惠前輩與世長辭,享年76歲。如今於老爺子雖然已駕鶴西去,但他留在銀幕上的那些經典武俠形象卻依舊讓人記憶猶新,願於大俠一路仗劍走好,江湖再見。
珍貴一幕!73歲劍聖於承惠出手,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看明白了嗎?
01、立足武界
1939年,於承惠在山東蓬萊出生。小時候,他是學校裏的“健將”,喜歡各種體育運動,還喜歡跟人打架。
稍大一些,他接觸到了三國演義、水滸傳之類的小人書,還有嶽飛、楊家將之類的評書,那些東方俠士的精神感染著他,治好了他愛無端打架的毛病。
從小就懷揣大俠夢的於承惠,在他11歲那年開始學習中國功夫,對待刀槍棍棒,他是來者不拒、興趣勃然,但最喜歡的還是劍術。
劍術,練得是武魂,需要從骨子裏麵使出力量,小小年紀的於承惠練劍術練得十分刻苦。
到了1963年,於承惠已將武術技藝練到了卓絕水平,以一套登峰造極的醉劍,順理成章地拿下了華東地區武術比賽的冠軍,讓他在武術界小有名氣。
但人生有起就有落。後來的一次常規訓練,讓於承惠的膝關節不幸受傷,治療時身體相當痛苦。無奈之下,他隻好忍著心中的遺憾去往工廠做工。
那陣子,他沒有放棄對武術的熱愛,買了不少武術類的書,還買了根白蠟棍,對照著書籍將棍子對著牆壁揮了一次又一次,還時不時地拜師會友。
1975年的一個淩晨,閃電飛光,雷聲轟鳴,暴雨直下,於承惠突然看見一隻螳螂舉臂與狂風暴雨對抗,從螳螂的動作之中他受到啟發,決定編創劍術的新套路。
這個套路後來被命名“螳螂劍”,此劍法的問世讓失傳已久的“雙手劍”回了春,其中精髓在於:抽帶雲抹提,點崩撩刺擊,絞截斬格劈,挑撥掛錯洗。
憑著這套自創劍法,於承惠贏得許多習武之人的追捧,並受邀成為寧夏武術隊的教練。
在武術隊裏,於承惠毫無保留地言傳身教。那時候,他想將一生隻傾注於武術事業,不想與世俗有過多交替,刀劍就是他說話方式的一種。
可後來,《少林寺》劇組找上了他,這位在武壇上嶄露頭角的教練,也因此得到成為動作明星的機會。
02、功夫明星
電影《少林寺》導演張鑫炎在濟南挑選演員的時候,在山東省體育館裏發現了於承惠。
那時,於承惠手握紫檀木棍,木棍在燈光之下快速閃動,形態既飄逸浪漫,又淩厲剛猛。張鑫炎立馬在心裏確定了,這就是自己要找的反派人物:王仁則。
對待擺在眼前的進入影視界的機會,於承惠卻不動心,他覺得自己已經在武術上出了些成績,沒必要改行。後來,他受不住張鑫炎的軟磨硬泡,才答應出演王仁則。
1980年8月,於承惠、李連傑、於海、王常凱等武林界“十八精英”在鄭州集合,而後在中牟參加集訓,接受專項技術訓練、觀摩港台武打片,聽導演解剖劇情……
在二十來天的集訓過程中,於承惠深深體會到劇組的用心與講究,他決定將《少林寺》的拍攝當作是向世界介紹中華功夫的重要使命來完成。
在《少林寺》中,於承惠受了不少苦,也傾注了不少心血。
有一場戲,需要於承惠和李連傑二人在黃河中對打,當時天氣嚴寒,地上結了厚厚的霜,他們拍完那場戲後都被凍到嘴唇發紫,冷得直顫抖,嚇得工作人員趕緊給他們灌了白酒。
《少林寺》裏麵許多打鬥場麵都是導演與演員共同商議後完成,顯得有力量,又有美感。
而且片中人物的硬漢形象在當時銀幕上是很罕見的,致使這部電影一上映就引發轟動,當年它以一億六千萬的票房創造出奇跡。
於承惠這位在片中飾演最大反派的演員,自然也被萬眾矚目。
不久後,張鑫炎再次邀請於承惠出演自己的電影《少林小子》,緊接著,於承惠又與李連傑一起合作演了《南少北林》。
在這些電影裏,於承惠都將自己喜歡的武器和最得意的武功用在角色上。
1988年,張鑫炎為於承惠量身打造了電影《黃河大俠》。
在這部片中,他演出了為國為民的大俠之風範,也演出了“萬裏獨行千金一諾”的俠肝義膽,他頂著蓑笠、憑河傲立的武林高手形象,至今還映在許多武俠迷的心中。
《黃河大俠》是於承惠的真正代表作,讓他的演藝事業達到顛覆,如果順勢繼續在演藝圈發展,也許他能成為和李連傑一樣耀眼的武打明星。
但是,在這部片完成之後,他選擇淡出演藝圈。
03、推廣武術
在拍《黃河大俠》之後,於承惠參演的戲不多,一般隻是在電視劇裏完成客串,倒是又塑造了一些經典形象。
比如《笑傲江湖》中的風清揚,《神雕俠侶》中的黃藥師,《李小龍傳奇》中的葉問,《倚天屠龍記》中的張三豐……在片場,他更多的是擔任武術指導,偶爾兼任編劇。
2012年2月,受導演徐浩峰邀請,他重返大銀幕,在《倭寇的蹤跡》中飾演主角裘冬月。片中,他白發飄灑,留著長須,一派仙風道骨。
電影拍攝時,於承惠依然用真功夫,不吊威亞,氣力不減當年,據說當時撂倒了一眾兒找他切磋武藝的年輕演員。
《倭寇的蹤跡》中有一幕是於承惠在田地裏發勁兒,發的是形意拳的勁兒。這部電影參展48屆金馬獎時,台灣的電影觀眾評說稻田中一幕真的是太經典了。
同年,他又與徐浩峰合作,在電影《箭士柳白猿》裏演了位自我人格受到極度創傷的刺客。
在這兩部徐浩峰導的電影中,於承惠不僅武戲過硬,文戲也演得含蓄動人,台詞拿捏十分到位。他不希望觀眾認為武俠就是打打殺殺,想在片中呈現正義、和平的武俠文化。
《箭士柳白猿》,是於承惠在演藝道路上的絕筆。此後,他幾乎沒有任何片約。畢竟,成為光輝奪目的明星不是他心中所向,武術才是他畢生的主業。
於承惠晚年的大部分時間,主要用於研究劍術。他的野心是將劍文化裏麵的內涵推廣給大眾。
他寫了不少劍術研究方麵的文章,其中一些被列入國家級武術教材,他還自籌資金,將其用於劍術演示教材。
他為推動中華武術作出貢獻,卻行事低調,不求功名。不禁想起古龍說的:真正的大人物,看起來都很平凡。
每個人年少時都做過大俠夢,但很少有人將此作為一生的信仰和歸宿。
但於承惠做到了,他是在當代活過的俠士。
近些年,我們目睹了武俠片的倒退,還看到武術界成為能力欠缺之人行騙授課的重災區。
六神磊磊喟歎道:江湖變得很小,活像一個影視城,劇中人脫了戲服,沒有一個是真俠客。
斯人逝去,我們無比懷念那些在當下難以複刻的俠義之氣。
於承惠的生平是怎樣的?
1979年,寧夏武術隊邀請其擔任武術教練,從此,便開始在武術界嶄露頭角
於承惠的生平是怎樣的?
1986年,和李連傑一起主演電影《南北少林》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